法国电影:一个迷人的神话

2013-09-09 · 浏览 32629 · 技术讨论, 每日观察 · 打印

寄生在财政补贴上的艺术电影人,他们看不起商业电影,制造“商业与艺术为敌”的意识形态,阻碍民众自由选择国外艺术。

法国是文艺青年梦中的耶路撒冷,那里弥漫着玫瑰色的艺术气息,绘画、雕塑、歌剧、古董——对了,还有法国电影。一般人说起电影,都会想起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文艺青年言必称“法国电影”,仿佛那是特别珍贵的艺术品。法国政府确实把电影当成“特别的东西”,为此还发明了一个词叫“文化例外”。法国的国产影视作品受财政补贴,隔绝于商业大潮,以抵御来势汹汹的美国文化。

今年6月,导演贾樟柯就在微博说起法国电影,该国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个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次的三分之一。这是法国文化部长介绍的,想来不会错。拍文艺片赚不到钱贾樟柯羡慕不已:“市场经济不等于没有约束,不等于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没有约束的市场经济是业余的市场经济。”去年王小帅也说,法国6500万人口有5000块银幕,其中有2000块必须放艺术电影,国家会出台各种政策补贴艺术片,挣钱的商业电影通过各种通道反哺艺术。

法国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乡,如今盘踞着欧洲最社会主义的政府。法国政府不分国产外国,对影片征收11%的票房税。这些税收会以补贴形式返还,票房高就补贴少,票房低就补贴高,最高可达票房税的1.5倍——外国电影不在补贴范围之内,播放的时间和场次也要大受限制。文化部以各种名目(例如新晋导演、艺术电影、实验电影、长故事电影)对国产电影实行厚薄不一的额外补贴。电视台播放电影,每年播放长片(通常是电视台出资拍摄的商业电影)不得超过192倍,电影频道可放宽至240部,多出部分必须是艺术电影或实验电影。每周三下午到晚上,电视台禁放电影,因为新电影上映通常是在周三。五花八门政策的目的,是要抑制外国电影的侵袭,又要防止商业电影压过文艺电影,以此维持“文化多样性”。

电影业每年大约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8亿欧元补贴,但是大多不赚钱。电影业成了艺术冒险家的实验天堂,各式电影流派纷繁迭出,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这些电影从来没有风靡世界,它们只是小圈子的藏品。即便在法国,本土电影播出的收视率也远远低于美国电影。在美国大受欢迎的侦探剧、律政剧、医生剧在法国同样受到追捧。法国大众并没有什么特殊性,美国人喜欢什么,他们也喜欢什么。

法国电影业不赚钱除了因为曲高和寡,票房惨淡,一个重要原因是制作成本过高。由于没有票房压力,又追求艺术上的精致,电影边拍费用边涨是常事。最典型例子是1991年上映的文艺片《新桥恋人》,拍摄跨度长达3年,成本从3200万法郎上升到1亿2000万,拖垮投资商之后由文化部宣布“国有”。这样的闹剧大概只有在法国才能出现。电影明星的片酬总是偏高,电影工作人员则经常联合起来搞罢工,推动工资节节上涨。

目前法国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约为40%(欧洲最高),其它几乎为美国电影占领。如果电影市场全面开放,不难想象法国电影的溃败。电影在它的发源地成为一个靠财政补助才能维持下去的行业。在政府羽翼下,法国艺术电影维持了多年脱离大众需求的畸形繁荣,成为被艺术圈绑架的产业。寄生在财政补贴上的艺术电影人,他们看不起商业电影,制造“商业与艺术为敌”的意识形态,阻碍民众自由选择国外艺术。王小帅曾直言不讳说,商业和艺术某些时候真的是天敌,“电影票房成功了,导演就失败了”。这些电影人想要的无非也是政府的保护,这样的“艺术电影”和“多样化”有什么可追求呢?

Via 菁城子,本文刊于8月30日《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