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日对你的实际利益有没有好处,我相信只要你还有一丝理智,你应该知道答案。
我在年轻的时候,和大家一样仇日,尤其每当看到影视剧里面日军屠杀中国人的时候,我恨不得给自己绑上一个超级炸弹,炸沉日本四岛。
后来,我发现:仇日情绪其实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 尤其是相当多的年轻人,把影视剧和真正的近代史等同起来,自己连近代史的真相都还没弄清楚,就盲目从众。我想,至少,先把历史弄清楚、再来仇日,也不迟。
近代以来日本的扩张行为,根本上的、最深刻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日本民族作为当时黄色人种中最能干的民族,不甘心窝在四个小岛之上,因为这四个小岛狭小的国土,首先从经济上(粮食、资源)无法容纳日本当年急速膨胀的人口,其次在国防上,没有战略纵深,容易亡国。所以,当年的日本,必须扩张。
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果浓缩地来说,可以从1904年日俄战争说起。1900年,沙俄受义和团运动的刺激,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的广大领土,这个军事占领的历史,一直持续了4年。到1904年的时候,日本征得清政府的同意,出兵中国东北、攻击沙俄军队。日本此次出兵的主要动机有两个:1、沙俄占领了东北,威胁朝鲜和日本的国防安全;2、日本想借此在中国东北取得一些殖民地。
结果日本打败了俄军,战后,日本和清政府谈判,一方面,日本向大清国归还了东三省绝大部分的领土,另一方面,日本以条约的形式,在中国东北取得了以下的殖民特权:两地(旅顺、大连租借地),一路(南满铁路),一林(小部分林产),一矿(小部分矿产)。这个条约叫做《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
后来张作霖治理东北,起初他采取亲日政策、尊重上述的历史条约,但张作霖在后期受到了自从1919年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转而采取反日政策,张氏父子两人开始在东北地区排挤日本人。具体方式很多,举例有:建设繁密的铁路网、针对性地迫使日本经营的南满铁路破产;建设葫芦岛港,有计划地迫使日本经营的大连港破产;限制日本侨民在东北地区租地、租房的权利……等等,总之一句话:要扫清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 。
后来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蒋介石之后,蒋介石和张学良一起,在东北实施了更激进的反日政策,有计划地策动反日运动,并由国民政府明确地提出:要收回日本在历史上取得的东北殖民特权(即上述清政府签字同意给予的“两地一路一林一矿”),换言之,蒋介石已经公开地、要从东北排挤日本人。
这个案件的纠纷点在于:
1、中方认为大清国签字给予日本的上述东北特权,是无效的,中国人应该收回这些特权,日本人应该退出中国的领土;
2、日方则认为:日本打沙俄死了十万条人命、清政府签字给的上述东北特权是日本的应得报酬,中国排挤日本在东北的既得利益,是违反条约、是不守信用、是对日本人的迫害。
日本政府在这个纠纷问题上,和张学良以及国民政府开展了三年时间的外交谈判,蒋介石、张学良一直回避。不料,在扯皮的过程中,又爆发了(1929)经济危机,不但如此,苏联正在搞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一旦完成,苏联将有进攻日本的可能,在种种刺激之下,日本军方失去耐心,瞒着日本政府、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军事占领了中国东北,意图使东北成为:1、日本的经济基地;2、日本的对苏国防基地。
不久,国际联盟对这个纠纷作出了对中、日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裁判,即《李顿报告书》,换言之,当时的国际社会认为:日本有错,错在挑起战争,但中国也有错,错在不履行国际条约、不守信用。
国际调停后,中、日双方都不接受国际社会的裁判。
问题在跌跌碰碰中,僵持了6年之后,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在黑暗中向演习日军射击的事件(注:日本驻军京津依据《辛丑条约》)。这次可疑射击事件的真相至今仍然不明,从目前史料看,以下三方都有嫌疑:1、日本军方激进分子;2、国民党激进分子;3、苏俄在中国的代理人(苏俄最希望中、日爆发大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在一个月后调动五万国军,主动进攻驻扎在上海虹口的三、四千名日本兵。(注:这小股日军依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驻扎)
日本方面认为蒋介石这次挑衅行为令日本“忍无可忍”,所以大举出兵中国,声称“膺惩暴支”,并在南京犯下大屠杀。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战争的整个过程中,日本军方一直对日本军队的中下级将士隐瞒了关键事实的真相、煽动对华仇恨,例如柳条湖事件、中村事件、万宝山事件、济南事件、日僧事件……这些事件的真相,日本的国民和军中的中下级将士一直到战后东京审判那时,才知道真相并恍然大悟,在那之前,日本军方控制了媒体、掩盖了事实、向日本人灌输“中国人欺负日本人”的观念,因此才有所谓“膺惩暴支”的说法。日本兵之所以残暴,不明真相是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日本侵华战争的真相,最简短地总结,就是:
1、日本以条约方式从大清国手中取得了殖民利益;
2、蒋介石、张学良不顾一切要收回这些殖民利益;
3、日本军阀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绑架日本,发动全面战争。
这才是真相。近代史教育所谓的“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并非真相。这个才是真相。
因而,战后,毛、蒋都将战争的主要罪责归纳到“日本军阀”的身上,而没有归责全体日本人,这个归责的定性,是准确的。
战争打起来之后,日本一心要打倒蒋介石政权、扶持亲日政权,日本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日本稳固自己在亚洲的既得利益和领导地位,否则日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问题,无法解决。
后来,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制裁日本、切断了日本的战争能源供应,迫使日本对美国开战、并走向战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蒋介石的中华民国,事实上是一个军人寡头国家,当时中华民国的国民是没有民主政治权利的,而且国家的主要资源和利益也被国民党既得利益集团垄断……换言之,当时的中华民国并不是一个“人民的国家”,如果从普通老百姓的福祉出发来考量,蒋介石的政府到底比汪精卫的(伪)政府优越多少、其合法性能高出多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整个中日战争的历史,浓缩地讲就是如此。但由于篇幅所限,不少读者对以上叙述难免还有疑问,我在香港出版的拙作《从甲午到七七——日本为什么侵华》(中华书局)有详细的论述,并罗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 。
弄清楚了历史,那么,以下的认识,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
1、当年的日本,由于经济和国防的缺陷,必须扩张。中国、朝鲜、琉球、俄国……所有与它相邻的国家都受到其害,日本的扩张国策,是它在东亚的一个全盘国策,并非专门针对中国。“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的说法并不准确,不是历史的真相。
2、 日本军队在南京犯下屠杀罪行的士兵(例如第十六师团)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中,已经基本死亡殆尽。剩下一些漏网之鱼,在日本战败后放下武器、肉在砧板上,但是,蒋介石除了处决一小部分主要战犯之外,并未追究余下的有平民血债的日本兵、反而“以德报怨”、放他们回国,实事求是地说,这事要怪蒋介石。
3、日本政府首脑在正式场合为侵略历史道歉了不止一次。同时,日本自从1979年开始,向中国提供ODA贷款(含低息贷款、无息贷款、无偿援助),这三类数字,都是天文数字,日本的经济援助,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兴趣的读者请自己翻找资料,这是众所周知、而又容易让人忽略的事实。
好,接下来我们谈谈现实的问题。中日关系目前最现实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个问题:1、军国主义复活问题;2、钓鱼岛问题。
先谈谈军国主义复活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日本历史上的军国主义问题的本质。从我看来,日本历史上军国主义的本质,还是我在开篇指出的两点:1、日本人的经济危机感;2、日本人的国防危机感。
具体点说,近代史上的日本人认为自己居住的四岛,粮食、资源严重缺乏,无法容纳膨胀的人口,为了民族的发展,必须扩张,为了扩张,必须搞军国主义。其次,日本岛国没有战略纵深,北方盘踞着宿敌沙俄,西方又有意识形态劲敌英美,日后一旦爆发大战,日本如果没有大陆基地,在战争中非常不利,因此也必须扩张,为了扩张,必须搞军国主义。
这才是本质。
可是,前面说的两点危机:1、经济;2、国防。现在日本都已经解决了。
经济问题,日本已经通过国际自由贸易,获得了当今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粮食、资源,都不再是问题,在可预见的将来,并没有扩张的必要,也就没有复活军国主义的必要。
国防上,日本受“日美安保条约”保护,不但和美国成为了朋友,而且也不再顾虑北方宿敌——俄国。所以,国防危机也不复存在。
任何事物的复活,都要有动机。军国主义的根基(经济危机、国防危机)已经在现实中消失了,因此,军国主义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复活的土壤,所以,它事实上是一个伪问题。
余下的,就是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它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的确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所谓“有争议”问题,就是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这么一个问题。从现有的材料看,它的确是这么个问题。
这个案件如果要提交到国际法院,并不好判 。
那么这个棘手的事儿,如何处理呢?我认为应该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去处理。具体而言,就是“怎么处理对中国收益最大,就怎么处理”,这种处理思路意味着并不拘泥于“战”或者“不战”,而是中、日之间全盘经济利益的考虑。无论“战”、“和”,所有方案都有“成本”和“收益”两项,收益减去成本,哪个方案获利最大,就用哪个方案。我想,作为一个号称“爱国者”的你,应该不会反对这种看法,没有比这个更务实的了。
有了这种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务实思维,你就能摆脱“为战争而战争”、“为打日本而打日本”的仇恨桎梏。
进一步而言,为钓鱼岛问题热血澎湃的愤怒青年,是否想过这个问题:钓鱼岛水底下面的石油,你有没有实际能分享到的一份?换言之,就算战争打赢了,“中石化”或者什么国企去采那个石油,利润会往哪里去?是被极少数人享受了?还是你也有份享受呢?如果你并没有份享受,那么你为何愤怒呢?为何这么着急呢?你恨什么呢?
这背后有一个相当深层次的问题:国家利益是属于谁的?这个问题不想明白,愤怒青年永远只能在“爱国”这个意识形态的周围打转,而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相信谈到这里,读者对“应不应该仇日”这个问题,心里应该有谱了。如果需要我把话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会奉送大家一句:仇日不仇日,并不应该从意识形态出发,而应该从你、我、他的实际利益出发,如果仇日对你、我、他的实际利益有好处,那么我不反对仇日;如果仇日对你、我、他的利益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那么我不得不说:“仇日”其实就是瞎折腾。
仇日对你的实际利益有没有好处,我相信只要你还有一丝理智,你应该知道答案。
在本文的最后,来个“一句话总结”:记住历史,放下仇恨,理智应对。
我认为:这样看待日本,是正确的。
Via 冯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