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某中国游客在德国参观二战铜像时,做出模仿希特勒致纳粹礼的姿势,此举当场惊动警察上前查问,经导游解释才得以解围。实际上,在西方,模仿希特勒纳粹礼等举动被法律明文禁止,此等举止实在是毫无常识的鲁莽行为。
纳粹礼是对希特勒个人崇拜的具体化,被战后德国明令禁止
在纳粹极权统治时代,希特勒利用其口才及一系列专门为其打造的文宣活动,成功塑造了其绝对领袖权威形象,而当时民众盛行的以纳粹举手礼表达忠于元首的问候方式,则被视为对其个人崇拜的具体化,成为纳粹主义的象征。战争结束后,该手势即被德国联邦刑法所明令禁止。
欧洲多国立法禁止颂扬纳粹思想,禁用纳粹礼等相关元素
战后,为防历史重演,欧洲多国立法严厉禁止任何公开否认、美化、颂扬及为纳粹辩护等行为。根据奥地利颁布的《禁止纳粹法》、《制服禁止法》及《徽章禁止法》等法,任何涉及纳粹的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包括行纳粹礼、使用纳粹标志等行为,严重者可判处5至10年,甚至20年最高有期徒刑。制定类似法律的还有德国、比利时、法国等11个国家。
德国刑法认定公开为希特勒辩护可处3年以下徒刑
为深刻反省纳粹德国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德国立法禁止任何纳粹党的复辟,将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刑法第130条规定,公开替希特勒辩护,颂扬纳粹暴政将被断定是对牺牲者尊严的侵犯,可被处以3年以下徒刑。而任何可能会隐射希特勒的元素,包括“向希特勒致敬”的字母缩写等都被禁止使用。
新纳粹组织的活跃让警方对公开场合的纳粹标志更加敏感
两德合并后,不少经历动荡的东德人开始倾向于极端民族主义,新纳粹组织的活动更加活跃。这些组织经常伺机制造排外暴力案件,进行集会游行。虽然德国法律严格禁止带有纳粹标志的一切活动,但在没有公开打出纳粹旗号或使用纳粹标志的情况下,集会则不在限制之内。这种背景下,若有人在公开场合使用纳粹标志或行纳粹礼,警察便会高度警惕,立即取缔相关活动。
模仿希特勒是踩高压线,时常会被起诉
在欧洲,一切有关纳粹的符号都是敏感词。不光在公开场合行纳粹礼,或高喊纳粹口号会带来牢狱之灾,若一时兴起在化装舞会上扮作希特勒,甚至佩戴希特勒面具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在瑞典,一名男子因在私人化装舞会上扮作希特勒,佩戴纳粹肩章,而被检方起诉涉嫌宣扬纳粹思想。经律师申诉其举止并无同情纳粹之意后,此人被法院判定释放。
在英国,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与纳粹沾边也会引起轩然大波
虽然英美等国以言论自由为由,没有立法明文禁止纳粹相关举止,但公众人物若与之沾边同样会触犯众怒。如哈里王子曾因在化装舞会上扮作纳粹军官的样子而引起轩然大波,针对其行为如此缺乏常识的抗议接连不断。而英国某保守党领袖也曾因身穿纳粹服装,模仿希特勒行礼的私人照片流出,而被党内停职处分。
若是学生的好奇模仿,学校会进行严肃教育
德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内容的纳粹时期历史,让学生对纳粹的罪恶有明确认识。学生行为若出现偏差,学校会高度重视。一名英国小学生因在二战角色扮演会上,精心打扮成希特勒的形象而被学校劝回家,老师对家长解释称孩子此举极度不当,希望能换掉衣服。澳洲一小学校长也因学生模仿希特勒装扮参加着装比赛夺冠而公开道歉。
出于讽刺需要的喜剧模仿不受法律限制,希特勒成著名恶搞形象
虽然德国《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禁止使用纳粹各种元素,尤其是希特勒形象,但出于教育和历史展示的目的,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或历史展览等中涉及纳粹方面的展示不受此法限制。事实上,拿希特勒开涮的艺术创作早有传统,而经过卓别林、费雷迪斯塔尔等多位滑稽演员的演绎,希特勒同时也成了红遍全球的著名讽刺形象。
但若涉嫌艺术美化希特勒为偶像,依然不被允许
在德国,哪怕是出于反纳粹的目的使用纳粹标志都曾被判为违法,对于其他敏感的艺术创作非常容易招惹非议。位于柏林的杜莎夫人蜡像分馆在希特勒蜡像展出之前,受到柏林市长敦促要求谨慎考虑,确保该蜡像不被当成“偶像”展出。尽管如此,外界依然恶评如潮,而在蜡像馆首度展示蜡像时,即被抗议者扯掉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