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让人人获益

2014-04-01 · 浏览 28671 · 技术讨论, 每日观察 · 打印

几乎所有人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即便眼前短时间生计失败,但是其生活成本能明显降低,就业机会更多。

自亚当·斯密以后,自由贸易在经济学家那里获得了广泛支持。公众对它的支持却有限——准确说,只有认为自由贸易对己有利时,人们才会支持。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说过:对自由贸易的猜忌是相当诚恳的。尤其人们认为自己“处于劣势”,比如富国害怕穷国的廉价劳动力,穷国担心富国工业强大。这时情感激烈的演说家就有了演讲台,重复经济学家早不关心的谬论。其中尤以“自由贸易造成失业”最为深入人心。大概它所涉及的是社会最底层无保障的人群,最能引起人们关心。

人们真正地关心失业问题吗?当福建浙江的鞋子卖到全中国,几乎所有的老鞋匠都失业了;外省移民进入本地服务业,理发师洗头妹全变成了外地人。有人关心过失业问题吗?外地商品服务太过廉价,本地根本无力与之竞争,这是任何国内市场都随处可见。国际贸易的区别仅在于,落后者受了国界和关税特殊保护才得以存在。当贸易者像跨越省村界一样,正常和本地人做生意,“失业问题”才受关注。正如“国内贸易造成失业”从来不是问题一样,国际贸易也不会造成“失业问题”。

贸易将造成失业,这是显而易见的。贸易的作用是促进分工,使人们专心做有优势的事情。分工期间“失业”是自然而然事情。关键是失业之后生活能否更好。

从受关税和贸易保护的工作上被扫荡下来,失业者去哪了?有些人会从事和本行业相关的事情,例如本地工厂倒闭,可能会有新工厂冒出来。通常情形是:新工作岗位会被创造出来。此前本地“就业机会饱合”,既有资源只能创造那点工作岗位;现在更廉价高效的生产方式进入,资源被用于满足新的需求才成为可能。简单说,鞋匠虽然不再制鞋,但是所有人都能穿上更物美廉价的鞋子(包括鞋匠本人),鞋匠可能成了鞋店老板,也有可能成了裁缝。如果他一无所长,可能生活会变糟,这不是竞争对手的错,这只能怪他此前过于懒怠,转型缓慢。消费者不应该被强迫为他的无能买单。自由贸易督促所有人积极进取,对市场趋势有所警觉,而非得过且过,靠着关税和贸易保护过日子。

新岗位机会被创造出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规模效应。在一个狭小市场内,很多商品和服务是无法被创造出来的。比如汽车行业,它需要大规模资本和技术投入,如果产出汽车过少,则平摊到每辆汽车的成本就会非常高。如果荷兰人生产汽车只限于本国市场,那么汽车价格就会高到惊人;日本人把汽车卖到全世界,结果是汽车变得物美价廉。贸易的好处是,通过扩大市场来降低成本,进而创造更多财富。当生产财富能力增强,就业机会自然就增加,人力价格也跟着提高。

1993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区时,一些美国人也曾忧心忡忡。有机构预测,工资低廉的墨西哥人将抢走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墨西哥确实增加了几百万的就业机会,同时美国也增长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尤其自贸协定覆盖的行业,产品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超过了预期。相同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和东盟自贸区上,由于自贸协定,越南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缅甸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5万个,中国广西每年有数十万人瞄准了东盟就业市场。放大到全国,因此获益的人数不可估量。

自由贸易带来的不只是生产效率提高,财富增加,它还使贸易双方能互相倚赖理解,交流知识,形成和平友好的氛围。从微观上看,几乎所有人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即便眼前短时间生计失败,但是其生活成本能明显降低,就业机会更多。自由宽松的贸易环境带给个人的好处,远远超过短时期内给予的特权保护,这一点需要有远见的人才看得到。

Via 陈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