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就是赚钱,进口等同吃亏”是种错误的观念。
在这个时代,贸易保护已经是很不受欢迎的名词,除非绝缘于国际贸易,没有哪个国家愿意遭受这名头的谴责。这是好现象,它证明自由贸易还是我们如今的“主旋律”。实践中却极少有政府放弃对贸易的干预。重商主义、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保护本国产业直至今天各国狂热追求的贸易顺差,其实一脉相承,都是反自由贸易的。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积累金银或美元;政府通过关税调节贸易收支。
政府为什么鼓励出口,厌恶进口,并且热衷积累金银货币呢?一般认为,这是出自认识上的错误。金银货币(在现代社会则是美元为代表的“硬通货”),被认为是一国财富最重要的指标。金银能购买外国产品,仿佛家庭中的储蓄,自然是积累得越多越好。本国输出的商品服务通常被廉价视之。这种“出口就是赚钱,进口等同吃亏”的观念始终挥之不去。
其实只要细加分析,这种说法的问题不难看出。如果出口是为积累财富,进口也能做到这点。进口煤炭棉花是就是为进一步生产做准备,进口消费品则是抑止本国在此类消费品上的低效生产,将资源用在其他高效领域。限制进口,表面上减少本国货币的使用,代价却是更多本国资源的消耗。根据贸易提高经济效率的原理,无论限制进出口其实都是在自打七伤拳。以货币积累作为财富积累的标准,这种看法是武断的,并且有证据显示,政府将金银作为财富标志予以贪婪攫取,倒可能是有害的事情。
早期欧洲重商主义国家总是极力压抑国外商品流入,驱动殖民者在美洲掳掠金银。巨量金银输入并没有转化成生产能力,反而用在政府扩大军备和奢侈生活上,并且造成通货膨胀。重商主义以邻为壑,极力推动向外推销商品,同时征收高额税的进口关税。这样做的后果是引起其他国家报复,导致普遍的贸易保护。1930年美国通过保护本国工业的“斯姆特·霍利法案”就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竞相提高关税的连锁反应,延长了大萧条。在大萧条的最后几年,美国确实实现了“贸易盈余”,贸易额却大幅萎缩,本国生产受到很大打击。
现在我国外贸政策的重商主义措施,主要有出口补贴、压低汇率和关税保护。尽管有“保护本国幼稚工业、出口创汇”的种种说辞,实质恶果却不难分析。出口补贴,就是动用本国财富补贴在贸易中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让外国人占便宜;压低汇率,则是通过低估本国货币价格,贱卖商品。这种做法使得出口企业格外繁荣,中国则通过央行收集了大量外汇,成了今天急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政府如果不鼓励出口,放任进口,会不会本国市场全被外国商品占领?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再弱,只要还在购买外国商品,就是在发挥本国优势,快速成长。贸易其实就是发现和开发优势产业的过程,根本无需政府保护。名符其实的自由贸易,应该是摒弃政府保护和指导,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听起来貌似不可思议,其实在大英帝国历史上早有实行,并且存在于一些自由港。自由贸易并没有摧毁当地的生产能力,相反地,反而发育出了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Via 陈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