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医疗当生意,才能真正实现低价高效。
3月25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2014年医改的重点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医改纵深发展。在随后的一周内,多位官员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行政学院三部门联合举办的省部级干部深化医改研讨班。
近来频发的杀医案,表明医改必须加快进程。李克强总理强调发挥市场作用,可谓抓住了重点。
什么叫发挥市场的作用?那就是说,要把医疗当成一项生意看。
在各种杀医案件后,网络总喜欢讨论谁该为此负责。有很多人归罪为媒体不负责任地虚假报道,败坏了医生的形象,如“缝肛门”案、4毛钱治10万元病等报道。的确,有很多媒体记者没有遵循基本的职业伦理,为了吸引眼球,不惜片面报道,推长了人们对医生的怨气,但媒体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在于,医疗是计划思维非常严重的部门。在计划思维的影响下,人们认为,越是重要的东西,越不能当成生意。人们对重要的东西,总有一种支付不起的本能恐惧。人们希望医疗不是一项生意,而是花钱少但又效率高的公益事业。人们甚至憎恶生意这个词。要满足这个愿望,表面上,似乎只有依赖万能的政府,才能摆脱医疗的生意特性。而政府也一直向老百姓这么承诺。媒体之所以胡乱报道,也是因为它们深知人们的这种深层心理。
然而现实中,如同所有的政府计划一样,越计划,越不能达到政府所许诺的目标。而媒体则继续说,正是因为医院把医疗当生意,所以才让医患矛盾越来越深,于是人们更加想消灭生意,只要公益。与此相似的另一个现象是,人们不喜欢高房价,不喜欢开发商,于是呼吁政府调控,结果房价越调越高。
其实,只有把医疗当生意,才能真正实现低价高效。吃饭比看病更重要,但正因为粮食是一门生意,所以大米是普通人都能吃得起的。而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不允许成为生意,数亿人都吃不饱。
因为一个行业,一旦不是生意,利益部门就有理由垄断它,权力部门就有理由干预它。在医改中,反对市场化态度最强烈的,就是以前的卫生部、现在的卫计委,这是因为,它管理着公立医院,市场化不符合它的利益。因为不是生意,所以发改委有理由干预医疗价格,造成“以药养医”的体制怪胎。
医疗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需要利润来指引社会资源进入。千千万万的生意人进入医疗领域,医疗才能价格下降、质量提高。当生意,才有“生意盎然”。也只有把医疗当生意看,暴躁的患者才能接受医生的失败,而不是稍不如意就把屠刀挥向医疗服务从业者。
Via 邓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