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学者坑了日本 别再坑中国

2014-04-20 · 浏览 28857 · 技术讨论, 每日观察 · 打印

中国不能像日本那样被宏观学者所坑,失去10年、20年、30年。

宏观学者装作什么都懂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意见指出,各重点工作部门2014年重点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等。很显然,在国务院话语中,改革才是主调。此前,对加快金融改革、扩大出口退税、加快项目审批等措施,媒体受到宏观经济学者的影响,称之为“相关部门制定的稳增长一揽子措施”,而不管这究竟是既定的改革,还是所谓稳增长。

尽管新一届政府反复强调改革,但一旦经济稍有不景气,“稳增长”、“微刺激”等说法就冒出来了。其实,2009年,刺激经济、宏观调控才成为中国的主流话语,只有短短5年,改革的话语则有30年之久。而在新一届政府重拾改革话语之后,“微刺激”腔调则体现了宏观经济学者重夺话语权的努力。无论你是刺激还是改革,宏观学者都要给加一个“刺激”的帽子。

宏观学者为什么如此固执于刺激、稳增长等话语?因为,在宏观话语下,他们可以装作懂经济。他们懂什么时候该刺激经济,懂该怎么刺激经济,懂刺激后的经济走向。像“微刺激”这种词,就显得特别技术流、特别高大上。这样一来,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对政府,宏观学者都显得特别重要。

而在改革话语下,呼吁的只是给民营企业、给消费者更多选择,让老百姓负担更轻。改革话语下,增长来自于市场、来自于自由,而不是政府操作财政、货币政策,靠这种话语自然养活不了庞大的宏观学者群体。

日本可能失去100年

1990年代初,日本跌入衰退的泥潭。从那之后到现在,日本已经试验了宏观学者提出的无数药方,但至今仍然处在停滞之中。

2000年代,日本人回顾历史,把这一段时间称之为“失去的10年”。然而,今天再回过头来看,人们又得称之为“失去的20年”。今天的日本在搞所谓的“安倍经济学”,说穿了就是把宏观经济学的那一套刺激的药方加量。再过10年,人们将把这一段时间称之为“失去的30年”。只要日本一直被宏观学者的话语所控制,那么,失去100年也是可能的。

中国不能被宏观学者忽悠

反观中国,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恰是改革话语带来的。当然,从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后,中国的改革也失去了5年。正因为失去了5年,重启改革才特别迫切。

在这场话语权的争夺中,人们不能再被忽悠。

宏观学者把改革也称之为刺激,如果人们跟着他们走,慢慢,改革将被刺激的话语掩埋。

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说,短期内将不会出台“强刺激”。一方面,人们暂时不用担心改革再度打断,但另一方面,“强刺激”这一用词也体现了领导人对“微刺激”没有断然拒绝。

这个时候,需要更多的人来呼吁改革。宏观学者的话语体系只有利于官员、学者的饭碗,而改革的话语体系则关系着亿万人的福祉。中国不能像日本那样失去10年、20年、30年……

Via 邓新华